2026行事曆總整理!115年國定假日全攻略!放假天數創5年新高!
2026年起,全台將迎來史上最重大的一次國定假日制度改革!立法院已於2025年5月9日三讀通過《紀念日及節日實施條例》修正案,正式新增4天國定假日,並將原先僅限勞工適用的「五一勞動節」擴大為全民適用,堪稱台灣史上首次「全民勞動節」。總統府也已於2025年5月28日正式公告,預告115年度(2026年)全台放假天數將再創歷史新高。不僅連假變多、拼假彈性也更大,對上班族與家庭族群而言,影響深遠。
本篇文章將帶您全面掌握2026年放假制度新制重點,從修法背景、國定假日調整項目,到實用的請假攻略與黃金連假組合,全方位解析最新變革。本文不只為你整理2026年所有連假與拼假懶人包,更延伸觀察「放假的制度設計」與國際比較,帶你思考:在假越放越多的未來,台灣該如何打造一個能讓人真正好好休息的制度?
一、2026年國定假日新制懶人包
根據立法院通過的《紀念日及節日實施條例》修正案,自2026年起,台灣國定假日將出現以下變動:
📌 新增國定假日 4 天
-
小年夜(農曆除夕前一天)
-
孔子誕辰紀念日(9月28日)
-
台灣光復節暨古寧頭大捷紀念日(10月25日)
-
行憲紀念日(12月25日)
📌 勞動節改為全民放假
過往勞動節僅部分勞工依《勞基法》放假,自2026年起改為全國皆享有一天休假權利,成為真正的「全國國定假日」。
📌 假日總數調整
隨著新制修法通過,2026年全年國定假日將達13天,搭配例假日、週休二日與彈性放假安排,全年總放假日數高達120天,創下近五年來放假天數最多的新高。
二、2026行事曆總整理
回顧 2025 年,可說是臺灣放假政策的轉捩點之一,當年下半年新增了 3 天國定假日。2026年將迎來近年連假品質最佳的一年!根據《紀念日及節日實施條例》修正案通過後的假期新制,2026年共計有11個國定假日檔期,其中9個為完整連假,且多數假日落在星期五或星期一,成功延長休假天數、提升出遊與休閒彈性,堪稱是放假族的黃金年。
📅 2026年連假與國定假日一覽表
節日名稱 | 放假日期範圍 | 放假天數 | 實際國定假日 | 備註說明 |
---|---|---|---|---|
元旦 | 1月1日(四) | 1天 | 1月1日(四) | 若 1/2(五)彈性放假,則可拼出 4 天連假 |
春節連假(含小年夜) | 2月14日(六)~2月22日(日) | 9天 | 除夕 2/16、初一 2/17 | 小年夜新增為國定假日 |
和平紀念日 | 2月27日(五)~3月1日(日) | 3天 | 2月28日(六) | 3 天連假 |
兒童節 + 清明節 | 4月3日(五)~4月6日(一) | 4天 | 兒童節 4/4、清明節 4/5 | 節日接連,常見合併連休;4/6(週一)補假 |
勞動節(首次全民放假) | 5月1日(五)~5月3日(日) | 3天 | 5月1日(五) | 原限勞工,2026年起擴大為全民國定假日,自動形成連假 |
端午節 | 6月19日(五)~6月21日(日) | 3天 | 6月19日(五) | 落在週五,自然連假 |
中秋節 + 孔子誕辰紀念日 | 9月25日(五)~9月28日(一) | 4天 | 中秋節 9/25、孔子誕辰 9/28 | 9/26(六)與 9/27(日)連接,9/28(一)為新增國定假日,預期形成 4 天連假 |
國慶日(雙十節) | 10月9日(五)~10月11日(日) | 3天 | 10月10日(六) | 雖為週六,但可能安排 10/9(五)補假,形成三天連假 |
台灣光復暨古寧頭大捷紀念日 | 10月24日(六)~10月26日(一) | 3天 | 10月25日(日) | 為新增國定假日,遇週日可補假至 10/26(一) |
行憲紀念日 | 12月25日(五)~12月27日(日) | 3天 | 12月25日(五) | 為新增國定假日,週五放假,自動連休 |
📌元旦(1月1日)落在星期四,成為2026年唯一不成連假的假期。
📌連假品質提升:
- 11 大節日中有 9 個連假,多落在週五或週一,自然延伸假期。
- 春節有 9 天連休,創近年新高。
三、補班日已走入歷史!未來放假調整這樣做
根據最新修法,政府已經刪除原本「哪天放假、哪天補班」的規定,不再像以前那樣安排補行上班日。取而代之的是一個更簡單、原則性的放假方式:如果放假日剛好碰上週末(例假日),可以安排在前一天(星期五)或下一個工作日(星期一)補假。未來行政機關的辦公日曆表,將會依照這些原則來規劃,而不再出現「補班」的情況了。這也意味著,傳統那種假期多一天但要補班的情形,將不再發生。當放假日遇上週末時,將依以下規則處理:
- 放假日逢星期六,改為前一個上班日補假
- 放假日逢星期日,改為次一個上班日補假
- 除夕與春節若遇假日,也能彈性補假,甚至可調整其他補假日(如和平紀念日)至春節後的上班日
此放假原則將適用於政府機關、學校與軍事機構,民間企業則依《勞動基準法》及相關法規,由勞資協議決定放假方式。年度政府機關行事曆將由人事行政總處擬定,並於每年6月底前公告(最遲不超過8月31日)。
四、上班族怎麼請假最聰明?2026拼連假攻略大公開
2026年新增四個國定假日,搭配原有節日與可能的彈性放假,全年最多可享有13天以上的國定假日。對上班族來說,若能善用請假策略,不只能拼出9天春節假期,還能打造一整年分布平均、休假充足的生活節奏。以下為您整理2026年請假攻略重點,讓您用最少的特休,換取最多的連假天數!
1、農曆新年與228和平紀念日:打造最長16天長假
📆 放假期間:2月14日(六)~2月22日(日),共9天
✅ 建議請假日:2月23日(一)~2月27日(四),共4天
⭐ 這是2026年最長連假的黃金機會。在春節期間的9天連假,再多請2月23日(週一)至2月26日(週四)這4天假。結合緊隨其後的和平紀念日連假(2月27日至3月1日),就能從2月14日(週六)一路休到3月1日(週日),長達16天的夢幻超長假期。
2、清明兒童節連假這樣請:請1天、放5天
📆 節日日期:4月3日(五)~4月6日(一),預期安排為4天連假
✅ 建議請假日:4月2日(四)
⭐ 拼出假期:4月2日~4月6日(共5天)
📌 備註:2026年兒童節與清明節接連,請假1天就能延長假期。
3、勞動節「搭配調休」輕鬆放滿9天
📆 勞動節:5月1日(五)
✅ 建議請假日:4月27日(一)~4月30日(四)
⭐ 假期延長攻略:4月26日(日)~5月3日(日)共 9天連休
📌 備註說明:勞動節落在週五,前一週若公司開放彈性請假,建議銜接請下4月27日至30日,含前後週末,完美組合9天假期,適合春季出國或深度國旅。
4、端午節最佳拼假點:夏季出國神機會
📆 端午節:6月19日(五)
✅ 建議請假日:6月15日(一)~6月18日(四)
⭐ 拼出完整假期:6月14日(日)~6月21日(日)共 9天連休
📌 備註說明:夏季出國首選,端午節適逢週五,只要提前請假4天,就能一路休到6月21日。搭配暑假航班優惠與早鳥住宿方案,旅費大省、行程更自由。
5、中秋+孔子誕辰連假首度合體:4天免請假輕鬆休
📆 中秋節日期:9月25日(五)
📆 孔子誕辰紀念日:9月28日(一)
⭐ 自動形成連假:9月25日(五)~9月28日(一) 共 4天連休
📌 備註說明:2026 年中秋節與孔子誕辰首次「無縫接軌」,兩者皆為國定假日,恰好搭配週六日,直接構成 4 天連假,不須請假也能安排中長途旅行、返鄉探親或參加中秋活動。
6、光輝十月假期連發這樣放
📆 國慶日:10月10日(六)
📆 台灣光復暨古寧頭大捷紀念日:10月25日(日)
✅ 預期連假安排:
- 國慶連假:10月9日(五,補假)~10月11日(日),共3天
- 光復節連假:10月24日(六)~10月26日(一,補假),最多3天
📌 備註說明:2026年10月可望迎來「雙連假」組合!國慶日適逢週六,預期將補假至10月9日(五),與週末串聯成3天連假。而光復節為新增國定假日,遇上週日可望補假至10月26日(一),再創3天連假。兩段假期相隔兩週,可彈性安排兩次中短程出遊或返鄉休養,是秋季最具規劃價值的月份。
7、年末行憲紀念日連假:3天完美收官
📆 假期時間:12月25日(五)
⭐ 自動形成:12月25日(五)~12月27日(日)3天連假
📌 備註:行憲紀念日為新增假期,剛好落在週五,年底好好休息準備迎接2027年。
8、聰明請假關鍵原則
- 觀察假日前後是否為週五/週一:只要請對那一天,就能輕鬆拼出連假。
- 掌握彈性放假與補班公布時機:建議追蹤人事行政總處公告,避開補班日。
- 分散特休日:與團隊協調,合理規劃特休,減少集中壓力。
五、比新增假日更重要的是:「休假制度的彈性與設計哲學」
2026年假日總數雖創五年新高,但一個值得深思的現象是:當假期集中在幾個特定月份,是否真的符合所有人的生活節奏與休息需求?
台灣現行假日制度,以「集中式放假」為主軸,長假多數集中於春節、清明、國慶等少數節點,造成出遊人潮壅塞、交通擁擠、服務業超負荷等「假期失焦」現象。不少上班族雖名義上放假,實際上卻因人擠人、景點爆量,服務品質下降等副作用。過度依賴「集中放假刺激觀光」模式,恐反成產業負擔。旅遊專家嚴長壽曾在《天下雜誌》(2019年)專訪中指出:「僅靠集中放假刺激觀光,將犧牲旅遊品質與服務,政府應透過政策引導人流分流,創造長期價值。」
在高度都市化的現代社會,放假的意義早已不再只是「有沒有放」的問題,而是「能不能好好休」的課題。這不只是行政設計的選擇,更是整體社會對生活品質與價值排序的反映。
值得探討的是:我們是否能從「統一放假」轉向「彈性選擇」?讓個人依照生活型態、產業屬性,有更多自主管理休假的可能性。
六、國際借鏡:彈性休假制度,如何升級成「生活幸福戰略」
放眼國際,許多先進國家早已將「彈性休假」視為提升勞動福祉與生活滿意度的關鍵政策工具。
以日本為例,為了緩解假日集中帶來的壓力,自2000年起推動「Happy Monday制度」,將多項法定假日移至週一,形成自然三日連休,分散出遊潮、提升休假品質。韓國則於部分公部門實施「代休制度」,允許員工在加班或假日出勤後,自由選擇補休日期,提升勞工對時間的掌控力。
歐洲多國更進一步強調「個人化休假設計」:法國勞工有年休30天,企業鼓勵員工將假期分散使用、錯峰休息;德國企業普遍尊重「放假就是不被打擾的權利」,讓休假真正成為一段身心充電的時間。
這些制度背後的核心邏輯在於——放假不只是制度施予,而是選擇的權利與生活品質的體現。
台灣此次新增假日固然是正面進展,但若能進一步從「集中放假」走向「彈性休假」,才真正能將休假制度升級為「生活幸福的戰略工具」。我們不只需要更多的假,更需要「真正能休息的假」。
放假的數量,是行政設計;
能否放得好,才是生活設計。
2026年,台灣迎來史上放假天數最多的一年,新增4天國定假日、勞動節全國放假,加上多次可靈活拼假的黃金連休,對多數上班族與家庭來說,無疑是一項利多。然而,放假數量的增加,並不保證每個人都能「休得好、休得夠、休得有品質」。
隨著工作型態多元化、勞動制度鬆綁,未來台灣的放假政策不該只是單一增加假日總數,更應思考如何設計出更具彈性、分流、兼顧產業與個人需求的休假制度。從國際經驗來看,錯峰旅遊、彈性排休、責任制下的調休安排,都是值得借鏡的方向。
在這個「假越放越多」的新時代,真正提升國民幸福感的關鍵,不是拼湊更多紅字,而是打造一套能讓人真正好好休息、充電再出發的休假文化。